语文课例研究报告范文6篇

分享 更新时间: 发布时间: 加入收藏 点赞
研究是主动寻求根本性原因与更高可靠性依据,从而为提高事业或功利的可靠性和稳健性而做的工作。以下是本站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语文课例研究报告范文6篇范文,一起开看看吧!

语文课例研究报告范文篇1

  课题名称:课外阅读与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研究

  课题研究时间:20xx年9月---20xx年7月

  一、课题的提出

  (一)研究背景

  在语文新课程标准中,不仅对原“教学大纲”中关于语文课外读物的具体篇目作了很大的改动,而且对不同阶段学生的课外阅读总量作出了较大的增加。就是说,中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是明确“入宪”了,抓好课外阅读是国家教育教学的要求。“热爱读书,每天阅读,养成习惯,坚持终身”是我们在指导小学生课外阅读时提出的核心目标。指导学生在课外进行各种独立的阅读活动,是语文活动中最重要、最普遍、最经常的形式,是课堂阅读的继续与扩展,是阅读能力训练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当前小学语文课外阅读现状,形势不容乐观,突出表现为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阅读兴趣比较单一:休闲性阅读占据学生课外阅读的大部分时间,这些书与文学经典著作相比,多了一些庸俗,少了很多先人富有哲理的思维火花,少了许多描述人性的闪光。

  (2) 阅读消费较少:经调查,小学生的诸多消费中,用于娱乐的消费远远高于购买书刊的费用。

  (3) 阅读习惯和阅读量大相径庭:家长受过比较高等教育的家庭,他们的孩子通常会比所受教育比较低的家庭的孩子有更好的阅读习惯、更长久的阅读时间、更大的阅读量;家长的兴趣指向及言传身教影响着孩子们的习惯养成。

  (4)课外阅读的时间的比重减少:电视、电影、上网等多种活动方式的包围之下,孩子们的课余生活变得丰富多彩,孩子们有了更多活动选择;同时,在这些活动方式的冲击下,课外阅读的时间变得越来越少,越来越多的时间被无聊的电视节目占据着,学生变得不愿独立思考,特别依赖其他人。

  (5)学生独立思考能力、阅读能力正在退化:学生缺乏阅读课外读物的习惯,缺乏独立思考、独立阅读的能力。阅读的退化不仅会使人的思维迟钝,智力功能萎缩,导致学生品德弱化,人文精神失落,更会危及民族基础素质,造成民族文化的退化。

  《语文课程标准》也提出:学校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义务教育阶段孩子应该完成400万字的阅读任务,其中小学阶段应该完成145万字,1-6年级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160篇(段),由此可见让小学生从小课外阅读的习惯,让阅读成为学生的生活方式,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

  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我们根据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运用科学研究的方法,提出了“课外阅读与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研究”,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训练,通过掌握有关的策略性知识,为开展本项研究提出一定的理论依据,从而逐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研究意义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让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借助丰富的人类文化精品滋养学生的心灵,充实学生的头脑,为孩子储存自己的童年精神营养,无疑是使孩子终生受益的重要措施。

  二、课题研究的原则、

  1、把握时机,刻不容缓:抓住儿童学习语言的黄金时期,从一年级开始尽可能培养课外阅读的兴趣。

  2、博览群书,广泛涉取:博览对儿童发展的促进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博览使儿童获得广阔的知识背景,就有助于新信息的融合和重组,有效提高他们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3、难易不序,持之以恒:课外阅读没有循序渐进之说。儿童正是语言学习的最好时机,接受能力极强,效率高。孩子也能体会到课外阅读的乐趣,只要能做到持之以恒,书自会“越读越薄”,这是读书的最高理想。

  三、研究目标和内容

  (一)预期目标

  1.探索小学生课外阅读实践活动的实施方法及策略。

  2.构建科学、规范、有效的小学语文阅读指导课的活动模式。

  3.初步形成切合本校学生实际和教师特点的课外阅读实践活动课程体系。

  4.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促进我校办学特色的形成。

  (二)研究内容

  1.掌握方法,促进读书技能的提高。

  2.优化语感,促进语言能力的提高。

  3.接受熏陶,促进人文素养与情感意志、审美情趣及价值观的提高。

  4.重视积累,读思结合,促进写作技能的同步提高。

  四、研究方法和对象

  方法:本课题研究主要以行动研究法为主,辅之以实验研究、行为观察、文献研究、问卷调查、师生访谈、家长反馈等多种方法。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认真做好各类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实施情况的纪录。对课题研究作总结、验证、提炼,概括有关教学现象,并使之形成经验理论。

  对象:课题研究对象:我校一至六年级全体学生。

  五、研究步骤

  第一阶段(20_.9-20_.7)——营造读书氛围,让课外阅读弥漫学生身边的每一寸空间

  1.健全完善图书馆的图书借阅制度,添置新图书,为学生提供良好的阅读环境,形成学校阅读特色,创建“校园书香”文化。

  2.建立有效的班级间、学生间的图书交流机制,鼓励流通共享,丰富图书资源。

  3.举办 “阅读伴我成长” 校园第一届读书节活动,营造读书氛围。

  4.做好资料的收集、分析工作。

  (二)第二阶段(20_.9-20_.7)——整合阅读资源,让课外阅读浸润学生生命的每一段

  时间

  1.将语文课时进行重新分配,每周安排一节阅读指导课,在时间上保证学生的阅读,教师要探索不同类型阅读课的指导。

  2.开展各种读书活动,以活动引领阅读,以活动激发阅读,以活动促进阅读。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内涵丰富、以阅读为主体的阅读节活动。

  3.举办校园以“让读书成为习惯”为主题的第二届读书节活动,展示学生读书阶段成果。

  (三)第三阶段(20_.9-20_.7)——完善阅读体系,让课外阅读伴随学生成长的每一个瞬间

  1.举办校园第三届以“我读书,我快乐”为主题的读书节活动,展示课题实验成果。

  2.总结实验经验,汇总并推广实验成果。

  六、课题研究人员

  组 长:

  副组长:

  组 员:

  七、课题研究的成果

  本课题通过近三年时间的研究,取得以下成果:

  (一)探索学生课外阅读行之有效的方法。

  方法1、兴趣是学习的先导,是需求的动力,只有培养了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才会努力去寻求阅读机会,从中获得信息,得到阅读满足,才会将老师的“要我读”转化为自主寻求的“我要读”。正如刘国正先生言到:“有了兴趣和习惯,你不让他读都难,几天不看书,他就会觉得空荡荡的,难受。”老师可以向学生介绍历史人物、科学家爱读书的故事,以榜样的力量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课余时间,我们的老师常常与学生一起读书,一起诵读古诗,交流读书心得、体会,向学生介绍自己是怎样读书的,给学生展示自己的读书笔记,使学生体会到老师对阅读的重视,激发学生强烈的阅读兴趣。

  方法 2、读什么书有益,怎样阅读,教师要加以指导,并做到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做到课内外结合,以一带十,相互促进,使课外阅读成为课堂教学的自然延伸。如学习《狱中联欢》后,向学生推荐阅读《红岩》;学了《赤壁之战》后,引导学生读《三国演义》;学完《丑小鸭》,推荐阅读《安徒生童话》;学了《松鼠的尾巴》后,可让学生查阅资料,了解啄木鸟、猴子、狗、燕子、壁虎等更多动物尾巴的用处。有了这样的阅读基础,那么读其他名著也就水到渠成了。所谓“书越读越厚”,学生的阅读不再拘囿于语文书,实现了由课内与课外链接延伸的“立体阅读”。

  方法3、开展活动激发兴趣。阅读交流活动可以展示学生的阅读成果,它为正在进行课外阅读的同学提供了展示成果的平台,既可以让收获者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又可以吸引还没有投入阅读活动的同学。学校每年举办一次校园读书节,读书节上,各年级的活动精彩纷呈,如低年级开展讲故事比赛,中高年级进行赛诗会、朗诵会、故事会、演讲赛、读书报告等。其次,学校还注意根据主题阅读活动进行阶段性成果展示:手抄小报评比、读书心得展出、读书笔记评比展览、优秀读书笔记广播等,阅读交流活动的有效开展,把全校的阅读氛围进一步推向高潮,吸引了更多同学投身阅读活动。

  方法4、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让学生爱上读书。书要静下心来读,这是读书最重要的习惯之一。如何把学生带进书本,让他沉浸在书的海洋中,陶醉在书的精髓中,创设良好阅读氛围至关重要。学校保证学生每天都有一定的阅读时间。如中午学生到校在班级阅读20—30分钟时间,每周安排学生进阅览室进行一节课阅读。

  方法5、读书还要勤于动笔,所谓“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课外阅读应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我们要求学生在阅读的同时还要写好读书笔记,读写结合,以读促写。根据年级的差异,让低年级学生学会写摘抄式笔记,即教会学生在读书时,遇到优美的字、词、句、段、篇或名人名言、俗话谚语,把它摘抄在读书笔记上;中年级则是指导学生在读过书之后写下对所读书的体会,即读后感;高年级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不仅要求写好读后感觉,还要求能写出书评。我们安排了每周一节阅读课,由语文老师对学生进行阅读指导,辅导学生作好阅读笔记。一段时间下来,学生养成了较好的读书习惯,促进了学生阅读与写作能力的提高。

  (二)实施课外阅读策略

  1、学法指导策略: 每周开设一节课外阅读指导课,语文教师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课外阅读指导,教给学生读书方法,如:选读法、浏览法、精读法、摘读法等等,引导学生领略中外名著,吟咏古今诗文,强化国学教育,在大量的阅读实践中培养小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兴趣,初步掌握读书的方法。

  2、资源共享策略:学校着力做好图书室和班级图书角装备建设工作,丰富学生的阅读资源。安排学生每两周到图书馆借书阅览一次,每周向班级图书角借书一至二次,教师每学期向学生提供不少于5本的必读书目,为学生增加了精神食粮。

  3、美文诵读策略:要求学生遇到一些好诗文做到熟读于心,熟记得多,将来就能灵活运用,也将成为学生一生的智慧财富。

  (三)构建科学、规范、有效的小学语文阅读指导课模式。

  指导学法→ 选择书籍→ 师生共读→以读促写→分享成果

  (四)初步形成切合本校学生实际和教师特点的课外阅读实践活动课程体系。

  (五)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各项获动,促进全面发展

  开展课外阅读活动三年多来,学生的阅读水平、写作水平不断提高。今年来,我校中高年级有多位学生的习作海南省《青少年写作》杂志上发表;今年7月我校组织中高年级学生参加全国青少年爱国主义读书教育活动暨“迎奥运,促和谐”读书有奖征文活动,我校的欧阳丽娜获得了二等奖,王梦婷、唐椰妮获得三等奖,还有六位学生获得优秀奖;我校因而获得优秀组织奖等。

  英国哲学家留卡儿说:“读一本好的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对话。”阅读是点亮人生的精神明灯,是构建学生精神家园的唯一途径。学校将课外阅读与学生的养成教育结合起来的过程中,针对学生成长的出现的问题,开展诸如诚信、善行、感恩、礼仪、宽容等专项读书活动,使学生的思想素质和道德修养得以提高,人格得以完善。

  八、研究后的思考

  看到学校课外阅读活动有效地开展起来,我们倍感欣慰,我们将会把研究成果很好地运用于实践中,推进学校可持续发展。同时,我们也深深感到:如何处理好学业负担和阅读时间上的矛盾、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还是一个待深入研究的问题,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的理性思考还不够,意识、能力还有待提高。在当今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发展的今天,如何充分利用和开发课外阅读课程资源,不断为学生建构更加良好的课外阅读环境,也是要进一步探讨的重要问题,我们将继续不断地探索下去。

语文课例研究报告范文篇2

  《风景优美的地方》习作教学课例分析

    【教材分析】

  《风景优美的地方》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习作。

  知识目标:引导学生写出自己去过的或最想去的地方,体现其吸引人之处。

    能力目标:尝试完成一篇写景作文。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教学重点】

    通过仔细观察,抓住特点,有条理的介绍。

  【教学难点】

  描写有序,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法,写出景物之美。

   【教学准备】

  收集有关图片或资料。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同学们,我们的祖国有奔腾的江河,澎湃的大海;有辽阔的草原,茂密的森林;有宁静的山村,繁华的都市……祖国的东西南北,处处都有迷人的景色……(出示图片)引导学生说说图片的景物美在哪?

  2.课件出示好词、好句。

  刚刚同学们说得很好,老师这里有很多描写景物的好词送给同学们,我们一起读一读。

  二、引导归纳:

  1.回忆课文的写作方法:

  (1)师:这节课,我们要要向同学介绍自己去过的地方,那大家想想,怎样写能让人读着像看到了一样美呢?我们先回忆一下《富饶的西沙群岛》这篇课文,想一想那些句子写的好吗?用了什么方法?

  (课件出示《富饶的西沙群岛》段落)

  (2)师小结:

  写特点(板书):

  颜色:五光十色、瑰丽无比;形状:一块块,一条条,互相交错。

  各种各样的珊瑚、懒洋洋的海参、威武的龙虾

  用方法(板书):

  运用比喻、拟人等方法写一处景物,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

  2.观察、讨论、修改、学以致用。

  师:下面我们来看一幅图片。

  (1)出示图片(桂林漓江象鼻山),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说说你想到哪些词语或句子来形容这样的美景?

  (2)师:有一位同学也去过桂林漓江象鼻山,他写了这样一段话,(出示句子)我们来看看,你觉得这段话写得美不美?能不能让它更美,吸引其他游客呢?运用什么方法,你觉得怎么加句子会更生动?

  请你和同桌说一说。讨论后指名答。

  (3)老师请同学们帮他改一改。(课件出示段落)

  (4)师指导和讲解。

  (5)挑选一篇改得好的段落,读给全班同学听。

  (6)师总结:用上合适的好词、好句,学会使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把句子写得更加生动、有趣。

  三、指导写作:

  1.师: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风景优美,有许多风景名胜吸引了无数的中外游客。你去过哪些地方?你还想去那些地方?

  (学生自由说)

  2.确定自己要写的内容:

  师:那大家想想,写好本次习作有什么要求呢?

  (1)写一处风景优美的地方。

  (2)抓住特点来写。

  (3)运用好词好句和修辞手法。

  3.学生构思,自主写作。教师对有困难的同学个别指导。(课件出示景点图片)

  请大家拿起笔来,写一段话介绍一处自己去过的地方。把看到的景物的颜色、样子、动态写出来,别忘了刚才我们发现的如何吸引人的好方法,相信你们写的一定比说的好!不会的字可以用拼音代替。

  四、欣赏佳作:

  1.投影好习作,引导欣赏。

  2.找出习作的优点,也可以提出更好的补充意见。

  3.最后,引导学生将习作写完整:

  (1)旅游时你和谁一起去的呢?还游览了哪些景点?可以再写一段。游览后的心情怎么样?

  (2)给你的文章写一个美丽的题目,使人看了也想去。

  (3)开头和结尾都点一点题更好!

  [案例分析与反思]

  《风景优美的地方》这一篇习作的教学设计,我是遵照《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这一理念而设计的。

  在教学实践操作中,根据习作内容和学生能力特点,拓宽习作思路。联系本组课文,以教科书范文引路,指导写法,指导学生感悟语言文字,体验作者对生活得情感。注意激励学生的习作和评改热情,让学生学会表述,享受作文的快乐。我在课堂中主要实践了以下几点做法:

  一、联系本组课文,以教科书范文引路,指导写法

  首先,明确我们课本里的范文的线索,然后让学生加以运用。这几篇课文分别按“时间”“地点”和“空间”顺序进行描述的。《富饶的西沙群岛》:海面—海底—海滩—海岛(空间方位);《美丽的小兴安岭》:春—夏—秋—冬(时间);《香港——璀璨的明珠》:万国市场—美食天堂—旅游胜地—灯的海洋(地点)。

  其次,作者也抓住了景物的特点去进行说明,抒发情感。三篇课文,《富饶的西沙群岛》《美丽的小兴安岭》和《香港——璀璨的明珠》分别以“富饶”“美丽”和“璀璨”对景点进行简明的概括,并对重点的景物进行了具体的分述,层次性比较强,是逐步深入剖析的。

  再次,注意引导学生撷取课文中印象深刻的好词句,进行厚积,并用到实际习作当中去。

  从评改的结果来看,这一点是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的。

  二、学生构思,自主习作,释放情感

  在习作中,题目的构建是非常重要的。“题好一半文”,标题是文章的眼睛。如果文章拥有一双迷人的“眼睛”,读者对本文便会一见钟情。为此,我借助了《富饶的西沙群岛》、《美丽的小兴安岭》、《香港——璀璨的明珠》等文章的构题方法教授给学生。我让学生仔细观察分析后发现,这些题目均以一个形容词来粉饰题目,增加了文章的感染力,能够生动鲜明地把文章的精髓表达出来。在后来的习作中,我就发现了学生中有“迷人的……”“动感的……”等好题目。

  三、为学生搭建平台,进行互动评改

  我试图让学生初步学习使用修改符号。修改符号是许多的,在这一节课上,我主要让学生学习几个常用的修改符号,例如删除号,改正号,对调号,增添号,重点号等,以实例展示使用方法。让学生知道,好文章是想出来写出来的,更是改出来的。经过课后的批改反馈,有大部分同学都能树立了文章是“需要改并能改好”的意识。

  在最后的“拓展延伸,总结提高,作业布设”环节上,我引导学生不但要饱览祖国的美景,我们还要走出国门去见识,去拓宽我们的视野。让学生课后把他们把今天所写的与您身边的朋友、家人一起分享。告诉学生,要是你现在有许多想去的地方,请你回家介绍给爸爸妈妈听,看能否打动他们,说不定他们在不久的将来能帮助您实现美好的愿望。学生为此也蠢蠢欲动了。

  上完这一节课,总的来说,收获了很多,需要探讨的也很多,例如:如何提高堂上作文的有效性等问题,都需要我们深入研究解决。

语文课例研究报告范文篇3

  做课例研究要抓住细节,比如同课异构,比如一节课的失败之处或者一节课的亮点都能成为课例研究的素材。通过学习,我知道课程培训,目的是为了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改善和提高教师的实际教学工作的首要目标。该培训活动最终没有理论输出,而是提高教师的实践。这提高的最终目标,因此,本次培训不断提高追求教育实践螺旋来回进程。锻炼的过程是学习的过程中提高教师的行动。教师自己的教学行为观察和思考的过程中,通过与其他教师和专业研究人员的对话与交流,加深理解,继续自我和自我实践,提高他们的认识的基础上。一般程序课学员:

  ⑴问题-发现一个问题,在自己的教学。可能是性格问题,不具代表性,但也可能是一个普遍的问题。

  ⑵设计-,想象一个解决方案来设计一个新的教学计划,编写一个新的课程计划。⑶行动-在教学中实施这种方法的基础上设计的新方案进行讨论。(研讨会)

  (4),以反映实际的效果-收集教学反应的调查教学。

  ⑸评估,研讨会,评估(成功或失败的原因分析)

  ⑹发现一个新问题,新一轮的行动研究。做课的主题为引领,只有抓住这条线,才使课风筝越飞越远,越飞越高。从观察点的重点,了解在课堂上,教学取证,在讨论中产生的,和储蓄的课的课。只有在实践反思锻炼,以梅西耶“烂摊子”,最终形成的经验,这样的增长和取得的成就同步。课程学员体验大方初中英语2班杜斌20_年以来,我有幸参加国家培训计划“中西部农村中小学中学教师远程培训,大方的初中英语课程培训。我很珍惜这个不断完善和提高自我的机会,积极认真参与培训的全过程。训练,我聆听了精彩的讲座的英语教育专家,他们的味道幽默式的教育,先进的教育理论,交换类优秀教师,不仅要加强理论和专业知识,学习,以及教师和本班课程学习。可以说,培训有利可图得到这笔交易。以提高教育思想,开阔眼界的改革。超过2个月的培训,学习一段时间的,所以我抬起头埋和辛勤工作,发现,教育是需要的,是有远见的。在培训中,每位专家老师给我们做精彩的演讲。专家老师讲课,他(或她)的独特见解到他们的初中英语教学,新课程的各方面的意见,英国人的方式的思维,和我们比较前沿的教育理论知识,以及如何进行课堂研究,从第一手经验的专家,从国内国外教育理念,所以我喜欢呼吸到清新的空气,为之振奋。

  作为骨干教师,我努力学习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动能的实践,有效地指导平时的英语教学,在培训过程中,我自己的理解英语新课程标准组的老师交流,并在跟进后,设计理念与新的练习课,以指导自己的教学,不断总结的基础上重新发现了这么多的努力进入周期,因为课例研究的过程使我强大,变得更加坚定。

  同时,我已经学会了改变角度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工作,新概念的指导下,不断反思,调整我的教育观,它是这样的换位思考,我学会了信任学生,并继续感到惊喜和实力的信任。加强专业知识,专业教师。紧张而忙碌的训练,因为训练,我感到一种刻苦,终身学习的氛围。严谨务实的气氛中,所以听一节课我都精心准备,精心揣摩,通过网络方便地访问相关信息,并努力建立一个高效的教学活动。的勇气迎接挑战,在实践的过程中,他们也不敢创新,可以说,是训练中我将激励和鼓舞我的脑海里,让我更专用的初中英语教学的猛烈抨击。有一种说法:“老师为了给学生一碗水,一桶水,甚至是源源不断的水的来源。”因此,我们希望是一个好老师,不能做一个穷乡僻壤,但该源源不断的水的来源,所以必须继续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课例研究为载体,促进教师专业化的成长。课是教师的真实写照课堂教学“轨迹”。课例研究开展课堂研究,教师从事教学改革研究,有利于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教师专业成长的一步一步的自然成熟过程中,该计划的目的,开展教学研究和教学研究,教师能有效地缩短生长周期的训练,我觉得我收获的是第一课的学习活动。在培训过程中,历时2个多月,我的心经历了很多的变化,的初始课学员到今天的感激和希望的负担。课跟进,向上的训练过程中,每一个老师在我们的类和艰苦的努力,并再次,我们有很大的收获。后再推学校交流,思想碰撞的火花,智慧凝结成结晶。专门的训练过程中,我们付出的不懈努力和有益的,但??最欣慰的:走在这些不熟悉的人,因为课例研究的亲密合作,成为一个有凝聚力的团队。我们坚信,认为课例研究过程中不服输,不言败,孜孜以求的精神将使我们终生受益。牛顿曾经说过:“我一直在成功,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骨干对教师的培训,想感谢教育部门,学校系给我们的年轻教师的肩膀,让我们站得更高,看得更远!的教育方式的斗争中,我们的目标还相距甚远,我也将作为激励的培训的收获,并鼓励我继续前进!课例分析材料怎么写

  1、教学设计(任课教师撰写)教学内容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三维)、设计思路(及师生前期准备)、简要的教学过程或流程设计

  2、课例展示(不要写成师生对话的形式)(任课教师撰写)必须体现新课程的要求,说明教师如何从实际出发实施三维目标,引导学生实施学习活动,要体现示范性、可操作性,具有问题性、情境性,体现出学生思维的深度、广度和闪光点等等。

  3、课后反思:总结出成功之处与不完全成功之处,并分析原因;提出进一步改进的方向和措施。(任课教师撰写)

  4、点评:(教研员撰写)本课例是怎样设计的?组织结构如何(合作、分组、自组)?属于什么课型?激励强化行为如何?规范行为怎样?采用了什么交互行为(讲授、对话、体验研究)?主要优缺点等?

语文课例研究报告范文篇4

  “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实践研究——多种课型语文教学的有效策略”《语文课程标准(20_版)》对语文课程的性质做了明确的界定:“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是语文课程的独当之任,而以阅读教学为主要载体的语文教学,并没有很好地落实语文课程的核心任务。为此,小学语文一、二、四年级教师和青青子衿专业社群的教师,围绕“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实践研究——多种课型语文教学的有效策略”进行了小课题的研究,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年来,我们按照计划有步骤地对“诗歌散文”、“童话神话”、“写人叙事”、“写景状物”四类课文进行了策略研究,取得了一些进展。同时,也发现紧紧建立在课型的角度研究语言文字的运用,存在着局限性和片面性。为此,我们将原计划一年完成的小课题研究,延长至两年,以便更好地落实课标精神,把握教学规律。

  一、前期小课题研究的成果

  1.研究特点,发现规律。明确了“低中年级诗歌散文类课文”和“童话神话类课文”语言表达的特点,明确了学习这两类课文语言文字运用的一般规律。

  2.初读课文,感受语言。在课堂教学中,可以根据文本的内容、语言特点,让学生从整体上感受课文的美,语言的美。配乐朗诵、范读、赏读都是常用的方法。先引起学生的兴趣,然后让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最后谈感受、想法。除了安排大量的形式多样的读以外,还要注意对学生进行具体有效的朗读指导,加深学生感受。

  3.理解课文,品味词语。语文学习应该是先有语言文字再有思想内容,再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进行深层次理解,这时要善于指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进行语言文字训练。

  4.深入文本,品味语言。文章有些词语抽象概括了具体的事物,如果仅仅停留在对字面的分析上,学生不会留下深刻的印象,在指导学生阅读,可以有选择的做具体的深入文本,对语言进行品析、演绎。

  5.积累语言,学习运用。学生的语言发展是有规律的,要经历识字、理解、积累运用的过程。在语言训练的过程中,不能孤立的进行,应把理解语言、积累语言和运用语言有机的结合起来,进行有效地整合,使语言训练的内容相互联系,训练要求逐步提高,形成浑然一体的教学过程。

  二、目前课堂教学的问题

  1.课程意识的缺失。阅读教学处于封闭状态,与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等教学板块严重隔离,偶尔看到读写结合,也是停留在表层。

  2.目标意识的淡化。教师将过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文章主旨的领1

  悟方面,课程总目标、学段目标与教学目标之间缺乏整合与联系。

  3.单元意识的缺乏。教师处理教材简单化,阅读教学的模式基本上都是以“篇”为单位的,每篇课文的教学都是各自为政,没有站在单元主题的视野下来确定每篇课文教学的侧重点。

  4.课内外结合的简单化。许多教师在处理课内外结合的时候视野不够开阔,课内外阅读界限过于明确,多侧重于内容的拓展,学生课外阅读实践不能向深层次发展。

  三、深入研究的理论支撑

       1.课程意识,指对课程的敏感程度,它蕴涵着对课程理论的自我建构意识、课程资源的开发意识等几方面。处于教学第一线的教师,其课程意识的强弱程度直接影响着教改的成败及教学质量的高低。课程意识意味着“教师即课程”,教师是课程的动态构建者、课程的生成者。课程意识影响着教师的教育理念。作为教育领域的一种意识形态的“课程哲学”,是教师教育理念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2.目标意识,指人在言语行为及其过程中,有意识地所要达到的目标和标准。教学目标决定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模式等教学的各个方面。它既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归宿,或者说,它是教学的灵魂,支撑着教学的全过程,决定教与学的方向。顾泠沅教授指出:“现代教学研究中,教学目标占据的地位日益重要,几乎成了全部教学活动的依据。”钱梦龙先生也曾说过:“目标的提出,是教学活动的起点,目标明确集中,学生达成度高,是有效教学的重要标志。”教师只有明确教学目标在教学中的决定作用,才能真正做到心中有目标,过程实施目标,促使课堂教学有效展开。

  3.综合能力,指对人能够同时对知识网络,语言表达,身体协调自由灵活操控的能力。所谓综合能力,指观察能力、实践能力、思维能力、整合能力和交流能力。所谓创造性思维能力,就是以上五种能力形成的综合能力。

  四、课题研究的途径和策略

  1.常规教研课题化

  主题: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策略研究

  共进行了三个年级的12次主题式常规教研活动。

  (1)专题讲座:

  一年:《今天,我们怎么教语文》

  二年:《让二年级语文教学承上启下》

  四年:《阅读教学走向何方》

  (2)课例观摩研讨:

  2

  一年《画家乡》

  二年《丑小鸭》

  四年《触摸春天》

  (3)各年级“我的一招”征集及经验介绍

  (4)期末复习指导

  一年级教研:《期末命题说明,凸显语言文字的积累运用》;

  二年级教研:《期末命题说明,凸显语言文字的积累运用》;

  四年级教研:《期末命题说明,凸显语言文字的积累运用》;

  2.区域集体备课课题化

  一年级:(1)主题:《探索识字规律发展儿童语言》

  (2)主题:《抓好词语教学发展儿童语言》

  (3)主题:《有效朗读指导发展儿童语言》

  二年级:(1)主题:《阅读教学训练的常态模式》

  (2)主题:《教课文?还是教语文?》

  (3)主题:《通过句子训练提高运能能力》

  四年级:(1)主题:《积累运用教学的一般流程》

  (2)主题:《各种段落教学的迁移运用》

  (3)主题:《学生如何学习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3.社群活动课题化

  五、课题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1.明确了“中高年级叙事写人类课文”的一般教学规律,即“揭题质疑,感受特点”、“初读感知,交流体会”、“词语牵动,引入深思”、“二次质疑,发现矛盾”、“深入读书,学习语言”。

  2.总结了“低年级阅读教学”学习语言运用的规律。

  (1)内容上,“抓字词”牵动理解推敲,“抓重点”生成画面情感,“抓空白”促进想象思维,“抓语段”掌握积累表达。

  (2)策略上,落实以读带讲,体现读与看相结合,读与思相结合,读与说相结合,读与演相结合,读与画相结合,读与写相结合。

  3.创编了100篇“童话式教学反思”,形成课堂教学知识点的提炼和课外阅读的补充。

  4.整理了小学1—5年级,阅读教学教学设计、教学课件、作业设计。

  六、研究存在的不足及思考

  1.如何发挥母语教育的优势。

  教学中,教师常常机械落实教学目标,主观臆断学生的需要,自己认为重要的地方就不断训练,忽视学生的已有经验及生活常识,忽视学生的感悟、体验等学习能力。

  2.如何提高学生的思维理解。

  思维是学习的最高境界。目前的语文教学,教师落实知识用力多,对于字音的辨析、词语的理解、句式的表达训练得多,而对于训练学生如何提问,如何发现,如何思考,如何概括训练少。

语文课例研究报告范文篇5

  探讨主题:利用语文“综合性学习”平台找寻缺失的母子、母女情

   第一部分课例研究背景

   一、教学问题提出的背景

  新课程标准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确定课程目标,把语文教育的主要任务从传授知识、训练能力转变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根据这个精神,新增设了“综合性学习”板块,它与传统的语文学习方式相比,具有许多不同的特点。它突破了课堂中心、课本中心、教师中心的学习模式,强调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提出课题,力求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充分体现语文学习内容的丰富性、学习途径的多样性、学习过程的实践性、学习目标的综合性和多向性,是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的重要途径,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重要平台。初中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无论是生理上还是心理上都没有完全成熟,他们对社会,对人生虽然有自己独特的看法,但往往又不能客现、全面、辩证、理性地看待问题。在平常的教学中,在与学生日常交谈中,我们发现许多学生在情感上存在一定缺失与障碍。为此,我们语文教研组利用“综合性学习”这一崭新的教学平台,开发设计了一系列以情感教育为主题的课例,如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的《歌唱黄河,歌唱祖国》;帮助学生端正情感态度,树立健康、高尚的追“星”观的《我也追星》;以及让学生正确认识网络,明白辩论之美在于修养之高、知识之厚、人格之美的《上网利弊谈》,并收到良好的效果。本次研讨会所展示的课例《献给母亲的歌》是新课标教材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是在学习了胡适《我的母亲》之后,由课内向课外的延伸。我们试图以本次综合性学习活动成为消除两代人之间的隔膜、增进亲情的契机,从而培养学生健康美好的伦理亲情,引导他们感受爱、理解爱、奉献爱,更好地进行情感教育。

  在伦理亲情方面,大多数学生存在以下两个误区:

  1.不愿与父母沟通,感受不了母爱,理解不了母爱,甚至摒弃母爱。这从学生的日记中可以反映出来。

  :片段一::妈妈变得越来越唠叨了,一句话要说十遍以上,大事小事都要管,真烦人!

  片段二:妈妈没有以前那么爱我了,她只爱分数,当我考得好时,妈妈会大发慈悲,满足我的一切要求;当我考砸了的时候,她会勃然大怒,俨然换了一个人,有时还会大打出手。

  片段三:妈妈现在除了唠叨,还变得神秘兮兮,老用怀疑的眼光看我,还追着要看我的日记本,说是要摸清我的思想动态。唉,有这么一位老妈,真是我人生的不幸啊!据了解,学生的这些心里话,并没有跟自己的母亲讲过,他们认为与家长交流有障碍,讲了也白讲,干脆不讲。这样一来,彼此之间难免产生隔膜,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隔膜越来越厚。家长们也有一个共同的烦恼,孩子们在家变得沉默寡言,很少主动与父母交谈,还动不动就发脾气,弄得父母还要看他们的脸色行事。

  2.不懂得向父母表达情感,不懂得感恩。今年母亲节,我们做过一个问卷调查。调查结果:知道母亲生日的,全班不到四分之一;主动帮妈妈干过家务的,只有五位同学;了解母亲工作、身体状况的,仅三位同学;曾亲口对母亲说过问候语的,如“妈妈,我爱你”此类的话更是寥寥无几,只有一位同学说过。学生认为说这样的话很肉麻,很别扭,说不出口,而且也没必要。问卷调查的结果,引起了我们老师的高度重视,认识到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二、解决问题的方法与途径

  语文综合性学习序列结构的安排,不是建立在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的逻辑体系中,而是建立在学生发展需要和学习资源的利用上,问题解决的方法与途径应该体现综合性和实践性的特点。要挖掘、利用身边的资源,以学生为主体,在老师的引导下,有组织、有步骤的实施,为此,我们主要利用了以下方法与途径:

  1.通过阅读有关母爱的文学作品,欣赏有关母爱的影视、音乐、绘画等艺术作品,感受真挚、伟大的母爱。

  2.通过与母亲聊天,了解母亲童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她曾经有过的梦想与追求。

  3.与母亲一起欣赏自己儿时的照片,了解母亲在抚养自己的过程中的酸甜苦辣,体验母爱和至爱亲情。

  4.针对以上内容,通过作文或日记的形式,反思自己对母爱的思考与认识。

  5.邀请母亲走进我们的课堂,与子女进行直面沟通与对话,敞开胸怀,增进理解,消除隔膜

  6.为母亲献上一份自己准备的礼物,或为母亲做一件有益的小事,以此来感谢母亲,报答母亲。

  三、前期学习的组织实施及成果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形成“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方式的重要途径,其目标一般不是指向某种知识或能力的达成度,而是重在学习过程。依据这一特点本次活动拟用四周时间,分四个阶段进行,将全班同学划分为6个学习小组,每组6人,各选出一名小组长。

  第一阶段

  1.学唱歌曲《烛光里的妈妈》、《懂你》

  2.利用图书馆、影视、网络等媒体搜集资料

  (1)描写母爱的文学作品

  (2)新闻媒体报道过的与母爱有关的感人事迹

  (3)描写动物世界母子之情的作品

  (4)展现母爱形象的绘画、影视、广告、摄影等作品(学生共搜集到诗歌二十首,散文十五篇,小学四部,新闻报道七篇,并编辑成册)。

  第二阶段利用周日与母亲聊天

  (1)了解母亲童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她曾经有过的梦想与追求。

  (2)了解母亲在抚养自己的过程中的酸甜苦辣,以及对自己的希望,写一篇作文,谈谈自己对母爱的思考与认识。

  (3)填写“关爱母亲问卷调查表”。

  由于有了亲身体验,涌出了一批文质兼美、饱含真情的学生习作,如肖剑博的《感受母爱》,李颖婕的《妈妈的微笑》,漆宇婷的《妈妈的手》等。

  第三阶段

  1.总结学习收获,集体交流学习成果。

  2.致母亲的一封信,邀请母亲参与本次学习活动的成果展示。

  第四阶段

  课堂展示

  ①请母亲走进课堂,与子女进行直面沟通与对话,增进理解,消除隔膜

  ②向母亲献礼,感恩母爱以上是我校语文教研组对于新课标中的综合性学习的一些粗浅的理解和不太成熟的作法。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们将不断努力,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开发、设计了更多更好的课例。在综合性学习这张崭新的白纸上画出最新最美的图画。

  第二部分:课例教学方案的实施过程

  一、导入

  记得有一位哲人说过:“世界的伟大是因为人类有了慈爱而坚强的母亲”。是的,母亲是世界上最伟大而又最亲近的人。母亲给了我们生命,给了我们智慧,给了我们幸福,母亲的形象被无数人描绘过,母亲的品格被无数次赞美过。古今中外有哪些以母爱为主题的主题作品、影视作品、音乐作品呢?(学生举手回答)这些作品尽管来自不同的国度、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时代,但对母亲的真挚与深切的关爱却是同样的,母爱是人间第一情。

  二、感受母爱

  1.配乐诗朗诵:《永恒的妈妈》(背景音乐《烛光里的妈妈》,要求字正腔圆,饱含真情,节奏分明,

  2.照片里的故事(背景音乐同上)

  同学们刚才精彩的朗诵,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这人间最无私、最伟大的亲情,每个人都拥有一份属于自己的母爱,它像春天的甘霖,洒落在我们的心田,让我们一起去听听照片里的故事。

  (1)《妈妈的手》、《感受母爱》(先后展示学生与母亲的合影、背景音乐同上)请两位学生

  通过自己与母亲的合影讲述倾注着母亲无尽关爱的生活小事。

  ①请其他同学谈谈听完后的感受

  ②老师从选材的角度点评

  (2)老师的母女情(展示老师母亲青年、中年、老年的照片)老师讲述自己与母亲的温馨往事

  三、理解母爱

  1.展示学生习作片段一:《妈妈的唠叨》

  ①找出文段中有关妈妈唠叨的语句。

  ②母亲一般在什么情况下才会唠叨?唠叨的目的是什么?

  2.展示学生习作片段二

  ①根据内容给文段取个恰当的标题。

  ②你如何看待文中父母对女儿的爱?这种爱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是否有利?为什么?

  3.展示课文胡适的《我的母亲》片段。

  (1)找出文段中体现母爱的关键词句

  (2)小组讨论:

  ①比较《妈妈的唠叨》、《笼中小鸟》、《我的母亲》中三位母亲的教子方法有什么不同,并对此作出评论。

  ②你觉得母亲在教育自己的过程中有哪些值得借鉴的方法或者你觉得哪些方法不能接受,请先在小组中交流,然后各小组推荐1-2种方法在全班交流。

  (小组合作学习要求:①各小组选出小组长、中心发言人、记录员各一名;②要有团队合作精神,人人参与,大胆发言)

  四、感念母爱

  1.向母亲献礼(学生在事先准备好的卡片上写上自己最想对母亲说的心里话,并当场诵读,将卡片送给在场的自己的母亲或回家送给母亲)

  2.请母亲代表谈谈自己此时的心情与感受。

  3.全班齐唱《懂你》。

  4.老师赠言: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语文课例研究报告范文篇6

  要谈阅读教学的有效性问题,首先应该明确阅读教学的目的是什么?《课标》关于阅读教学的目标阐述归纳起来有三个方面:一是培养语感;二是学习阅读方法;三是提高鉴赏能力(包括思想内容和表达方法)。下面以《乡下人家》的教学为例,谈谈我们的一些做法:

  一、以读为本——“用语文的手段解决语文的问题”

  片段一

  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乡下人家》的一自然段。谁可以把这一段话读通?

  生:(纷纷举手)我可以。

  师:不要吹牛,读通的要求是不能出错,我给一点时间,大家再试一遍,确实有把握了,再举手。

  (这是第一读,要求很简单,就是把课文读通,让学生自由读,实际是让他们有充分的准备,能够轻松自如地进入状态。)

  片段二

  师:下面,我请三个同学来读。

  生:(争先恐后)我来读。

  师:但我有一个条件,读书的同学必须先回答我的一个问题,答对了才能读。(有学生把手放下了)看来有的学生不够自信,(对举手的学生1),其实这个问题很简单:为什么我要请三个学生来读这一段话?

  生1:因为这一段有三句话。

  师:恭喜你抓住了机会!这应该感谢你的自信。

  (这是第二读,整体感受段落结构,并检查初读的效果,纠正不正确的读音。)

  片段三

  师:这么美的文字,老师也想读。(范读)听了老师的朗诵,你有什么感受?

  生2:老师读得很美!我好象看到了乡村田园的美丽风光。

  师:是的,因为我的语气比较舒缓。

  生3:我好象来到了乡下人家的瓜棚下。

  师:那是因为我把自己当成了作者,我就站在瓜棚下呢。下面,请你们也把自己想象成作者,也试着用舒缓的语气读一读。

  (这是第三读,用范读引路,将学生带进诗情画意的田园,感受读的美好,并在比较中感悟读的要领。)

  片段四

  师:请一个同学读第二句,想一想,你想向大家传递什么?

  生4:“当花儿落了的时候,藤上便结出了青的、红的瓜,它们一个个挂在房前,衬着那长长的藤,绿绿的叶。”

  师:你从他的朗读中感受到了什么?

  生5:我感觉那“绿绿的叶”很柔嫩。

  师:是的,因为她把这里读得很舒缓。(对生4)你还能读出什么感觉?你觉得瓜架上的瓜多还是少?

  生4:多。

  师:那么,应该怎么读?

  生4:……(把“一个个”读得突出了)

  (这是第四读,抓住一些关键词语,点拨性的读,帮助学生在读中理解课文内容,在理解中提升读的品位。)

  片段五

  师:刚才,我们分三个部分读出了作者对屋前瓜架的喜爱,下面我们跟着音乐把它们连起来读,一定会更加美好!还想读吗?

  生:想!

  师:好,请跟着音乐读。(老师起头,学生自然跟上……)

  (这是第五读,是回归整体的读,从初读到这里是一个轮回。到这里,读的意境升华了,读的兴趣高涨了。)

  五个层次的读,体现了“以读为本”的思想。每次读都有不同的任务和要求,每一次读都有实实在在的收获与效果。学生通过朗读增强对文章的感性认识,通过朗读感知语言,包括语音、篇章结构和思想内容。读作为一条主线贯穿始终,“感悟、积累、运用”呈层递性地推进,“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目标相伴其间,工具性和人文性浑然天成。这样的教学,让我想起著名的特级教师支玉恒老师常说的'一句话“用语文的手段解决语文的问题”。什么是语文的问题?感悟、积累、运用;情感、态度、价值观;工具性和人文性……是也。什么是语文的手段?那就是读!

  二、授人以渔——“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

  师:(指名读第一句)请你在这句话中,找出一对近义词。

  生1:攀——爬

  师:作者为什么要这样用?

  生2:这样可以避免重复。

  师:是的,你读一读,看两个词可不可以交换位置使用?

  生2:(默读)我觉得交换了不好。屋檐用“爬”很合适,而瓜架用“攀”更加生动了。

  师:我也觉得这样用是最好的,可见,作者在用词的时候,是用了心的。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句,注意读出作者的用心。

  生:“乡下人家,虽然住着小小的房屋,但总爱在屋前搭一瓜架,或种南瓜,或种丝瓜,让那些瓜藤攀上棚架,爬上屋檐。”师:(读)轻轻地闭上眼睛,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3:我看到了绿绿的瓜藤在瓜架上攀援。

  生4:我感受到了春天乡下的勃勃生机。

  师:多好!我们把书背过来。

  生:(教师起头,把学生自然带入背诵中)……

  一个“攀”字把春天的勃勃生机和瓜藤的轻盈灵动概括得精妙绝伦,又让孩子们的想象驰骋得无拘无束。在阅读教学中,抓住这样的关键词深挖并散开,往往能“牵一发而动全身”,其有效性不言而喻。四年级下册课标也明确指出“要初步学会理解课文的几种方法,如:抓住重点句段阅读,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联系上下文理解,联系生活实际理解等等。”但一节课的容量有限,方法的指导不可能面面俱到,这就要求教师精心设计训练点,以点带面。这个“点”可以是一句话,也可以是一个词,一个字,甚至是一个标点,正如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例子”用好了,便可“授人以渔”。有了方法,举一反三何难?

  三、读写结合——教学生“踩着巨人的肩膀攀登”

  师:(指名读第三句话)这句话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生1:这里用了对比。

  师:为什么要这样比?

  生2:要突出乡下人家屋前瓜架的美。

  师:城里高楼门前的旗杆和石狮子就不美吗?

  生3:因为那是人工雕饰的,没有乡下人家的瓜架那种自然的美。

  师:可我觉得,旗杆和石狮子也有一种庄严肃穆的美,你能说它们不美吗?其实,有一句话说得好,叫“青菜萝卜……”

  生:各有所好。

  师:对,有很多的喜欢是没有道理的,就像作者喜欢乡下的景物,或许是因为某种独特的经历,形成了这种偏爱。想一想我们应该怎么读这样的对比的表达?

  生4:“青、红的瓜,碧绿的藤和叶,构成了一道别有风趣的装饰,比那高楼门前蹲着一对石狮子或是竖着两根大旗杆,可爱多了。”

  师:(学生读得平淡了)你一定不是那个乡下的孩子。谁再来读?

  生5:……(把“可爱多了”读得很夸张)

  师:对,就是这样,你读出了一种偏爱,读出了一种个性的喜欢,这就是对比写作的方法所要表达的感情效果。我很奇怪,对于作者如此偏激的表达,我们怎么会没有反感?

  生6:因为乡下人家的景色确实很美。

  师:是的,因为有前面对瓜架的具体描述,我们才能自然地接受作者这样的表达。试想一下,如果“可爱多了!”这样的句子不是在段落的结尾,而是放在文章的开头,你觉得怎样?

  生:那就不可信了。

  师:是啊,就像我们的作文中出现了“我们的校园真美,非常美,美极了……”这些感叹,因为缺少具体的描述,所以显得不实在,不可信。

  阅读教学有两大任务:一是要通过阅读教学,让学生掌握读懂别人文章的方法,提高阅读能力;二是要通过阅读教学,领悟把握别人写文章的方法,从而提高自己写作表达的能力。小学生的模仿能力是非常强的,如果在读的过程中遗漏了对写作方法的关注,再靠单纯的习作指导去弥补是很困难的。因此,“读写结合”也是有效性阅读教学不可回避的问题。一直认为能力的提高不是“教”,而是“悟”,如果一定要有习作课,一定要说“教”,那么,就教孩子喜欢那一篇篇文质兼美的课文,教他们“踩着巨人的肩膀攀登”

推荐阅读:

  2023年党委理论中心组学习工作开展情况报告

  审计局领导班子述职报告

  人才乡村振兴战略情况报告

  领导班子政治建设考察自查自评报告4篇

  2023教育整顿单位自查自纠报告

  2023年度党委党内政治生态常态性分析研判报告

语文课例研究报告范文6篇.docx

将本信息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x格式
221381
语文课例研究报告范文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