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学前儿童家庭教育论文(通用8篇)

会员上传 分享 更新时间: 发布时间: 加入收藏 点赞

学前儿童家庭教育论文一

欧洲的一些独生子女的父母,如果出门旅行,习惯于借个孩子一起去,使自己的孩子有个伴儿。他们明白,再好的父母也替代不了同龄伙伴的魅力。旅居加拿大的华人张诗铭介绍了她借孩子的一些有趣的事情。她写道:

因为工作的原因,我们全家移民到了加拿大。我们的邻居是一户加拿大居民,他们家里有两个孩子,都是男孩。刚来的时候,因为语言问题,我们很少和那家人交往。

有一天下午,邻居家的女主人突然按响了我家的门铃。原来她想让我把女儿借给她们家一天去旅行。当时我想,女儿又不是物品,怎么可以借来还去?而且,他们家有两个半大的男孩子,和我女儿一起去旅行,方便吗?安全吗?我没有答应她。

可是,不一会儿,邻居家的两个男孩子送来了一张纸。原来是一个借据,上面写着借我女儿的时间、保证、携带物品、会注意的事项,竟然还有费用——借我女儿一天他们家会付的费用数目,最后是他们母亲的签名。真没想到,原来把女儿借出去还能赚钱!

晚上,先生和女儿都回来了。在餐桌上,我说了这件事。先生告诉我,西方人特别喜欢结伴旅行,一些陌生人还在网上征求旅游同伴呢。在爷儿俩的一致要求下,我终于答应了把女儿“租”出去。

女儿不在家的一天,我真的觉得时间很难熬。傍晚,听见邻居家的汽车在响,我马上蹿了出去。我看见女儿正与两个男孩告别,看得出她很高兴。晚上,女儿兴奋地给我们讲了许多旅途中的见闻,还直说:“和男孩一起出去玩真有意思!”

从那以后,我已经把女儿“租”出去若干次了,也真的“赚”了一些“出租”费用。我把这些费用都做了女儿的旅费。再后来,我们家也要出去旅行的时候,女儿也向我们要求“租”一个孩子。

每次需要“借”旅伴的时候,我都会想办法让女儿自己去“借”。事先我会给对方父母打个电话,然后也像邻居女主人那样,让女儿带着协议书去对方家里与对方的父母、孩子商讨。通过这种方式,我发现女儿变得开朗多了,也学会了彬彬有礼。结伴旅游,的确是一种非常有教育意义的活动。

学前儿童家庭教育论文二

(一)家庭结构的事实残缺,使农村留守儿童出现了诸多的心理问题与教育问题

按家庭的完整程度可以把家庭结构分为“完全型家庭”和“残破型家庭”。而留守儿童的家庭看似是完整的家庭,却没有发挥完整家庭的教育功能。农村留守儿童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使他们的家庭结构处于一种事实残缺的状态,虽然父母双全,但却不能像其他孩子一样和父母生活在一起。子女与父母长期分离,使很多的农村留守儿童出现了心理失衡、学业失教、行为失范等问题。

1.亲情缺失。一个人的心理发展不是在真空中进行的,而是在自己生活的现实环境中逐渐发展的。儿童心理发展是在家庭环境的熏陶下潜移默化的一个过程。农村留守儿童长期远离父母,得不到父母的关爱与呵护,使他们常处于缺乏安全感的生活状态之中。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强调:“人格形成与儿童早期经验有关,与父母对儿童的教养态度有关。”安全感的缺失,使部分留守儿童出现了自卑、自闭、胆小、个性敏感、性格孤僻压抑等问题;内心的失落以至产生对人冷漠、不敢与人交往等心理问题。

2.教育监管缺位。儿童是发展中的人,是处于不断变化学习过程中的人,他们年龄小,尚不能控制自己的行为,需要家长的监管。然而,本来应该承担起教育监管责任的父母却成了农村留守儿童成长与发展的“旁观者”。大多数农村留守儿童处于隔代养护的状态,农村的老人大多数文化水平较低,在辅导孩子功课方面显得无能为力,教育方法更是简单粗暴,他们仅仅限定自己为监护人,对儿童的教育基本停滞。由于缺少教育上的帮助与监管,许多农村留守儿童在学校自由散漫,学习成绩相对较差。同时,由于他们年龄尚小,易受外界不良因素的干扰与影响,在无人监管的状态下,逐渐染上了不良的行为习惯。在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中,农村留守儿童占了很大的比例。

(二)家庭教育时空片段化,难以保证留守儿童教育持续、稳定的发展

相对于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而言,家庭教育具有连续性的特点,家庭成员之间不断地相互影响,相互教育,使家庭教育处于一种连续的状态。家庭教育的连续性有利于儿童在成长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然而,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却因为父母外出,拆分了家庭教育的空间。父母与子女空间上的分离,使得以父母和家庭为核心和主导的农村家庭教育体系趋于崩溃。儿童发展心理学告诉我们,“父母本身不仅是儿童的社会刺激来源,也是物理环境的中介物,是儿童物理环境的提供者和组织者,父母对儿童的影响有极大部分是通过物理环境作用于儿童的间接影响”。由于子女和父母没有生活在一起,父母难以通过家庭环境来影响教育孩子。同时,监护时间的动荡,拆分了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时间。家庭教育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过程,由于农村留守儿童与父母聚少离多,使得本来就不多的家庭教育时间被拆分得支离破碎而片段化。儿童时期是人身体发育、性格养成、知识积累的关键时期,但是,父母外出打工却使得众多留守儿童错失了父母帮助其成长发展的良好时机。

(三)年轻父母缺乏责任感,导致亲子关系疏离,家庭教育功能退化

进城务工的农民大多是青壮年,他们大部分已经为人父母。由于文化层次不高,许多年轻父母意识不到自己对孩子成长与发展的重要性,对孩子只生不养不教育。甚至有些年轻父母把孩子当作累赘和负担,直接把育儿压力转嫁给老人,自己则采取外出打工的方式逃避为人父母的责任。在父母转嫁育儿压力的同时,也造成了亲子关系的疏离,削弱了父母教育的权威。笔者在调查中还发现,一些年轻父母由于长期在城市打工,已经习惯了城市生活,他们不愿回农村,尤其是女性,更向往城市生活。他们为了追求物质生活,只顾眼前的经济利益,认为教育子女是最大负担,甚至对留守在家的子女表现出不耐心、不关心的态度。但大部分家长还是爱孩子的,他们以“爱”的名义外出打工,的确提高了家庭的经济收入,改善了家庭的物质生活状况,但这却是以牺牲孩子的未来发展为代价的。亲子沟通的缺乏与亲子教育的缺失,导致留守儿童与父母之间产生感情隔阂,在累积效应的作用下,留守儿童对父母的教育产生了逆反心理,甚至走上犯罪道路。

(四)农村家长教育观念存在偏差,阻滞留守儿童更好地发展

1.家庭教育意识淡薄。受小农意识的影响,很多农村家长教育意识淡薄,在增加经济收入与教育子女方面他们更倾向于前者。他们认为孩子还小,什么都不懂,也不需要什么教育,只要孩子有吃有喝,不得病,身体健康就行。他们认为出去打工挣些钱,就能为孩子打下好的物质基础,给孩子将来创造更好的发展条件。同时,由于自己在成长过程中获得长辈的指导较少,他们把自己获得的教育经验复制到自己孩子的身上,很少重视家庭教育的作用。美国教育家伯顿l.怀特在对幼儿早年教育和追踪研究中指出:“家庭给予儿童的非正规教育,比之后正规教育制度对儿童总的发展所产生的影响还要大。如果一个家庭在孩子生活的早年向他提供基础稳固的启蒙教育,那么他将可能从以后的正规学校教育中得到最大的收益。”家庭教育意识的淡薄,使很多留守儿童失去了发展的最佳时机。

2.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期望存在偏差。由于大部分农村家长受教育的程度相对较低,他们对教育的理解比较狭隘和片面,认为教育就是学校的事情。他们对子女的教育期望一般会出现两种偏差:期望过高或者过低。家长如果是因为自己学历太低而失去了在城市发展的机会,就会对子女的学习期望要求高,希望他们能通过学习改变现状,获得更好的未来。另一种情况则是自己学历虽然很低,但由于自己吃苦耐劳,再加上有好的机遇,经济收入相对较高,这类家长对子女的学习期望不高,甚至会错误地认为读书就是浪费时间和金钱,不如让孩子早一点去打工,认为孩子读到初中或技校毕业就可以了。家长的低期望导致部分孩子表现出一种“反学校文化”的倾向,他们反对学校权威,蔑视班级的规章制度和教师的教育,崇尚享乐主义和体力劳动,自动放弃自我发展的资格与权利。在农村,新的“读书无用论”在悄悄蔓延。

3.物质溺爱,缺乏精神关怀。许多农村留守儿童的家长只关注孩子的物质需求,而忽视其他方面的需求。很多农村留守儿童的家长之所以陷入物质溺爱的怪圈,一方面是因为内心愧疚,希望通过物质补偿来弥补自己对孩子日常教育与关爱的缺失,以求得自己心理上的平衡。另一方面是农村家长的虚荣心,自己外出打工,一定要衣锦还乡,以为给孩子买礼物的多少、昂贵与否体现了自己的能力与价值。其实,物质补偿的形式并不能满足留守儿童的精神需求,对孩子的发展也不能起到有效的促进作用,有时还甚至是有害的。过度的物质满足和经济供给,会让孩子花钱大手大脚,养成铺张浪费的不良习惯。同时,一些留守儿童把握了家长的这种心理,常常以“爱”的名义对父母施以道德绑架,向父母索要金钱。另外,家长的物质补偿,让孩子从小得到的教育就是情感不足可以拿物质来填补,这就让孩子把物质和爱联系在了一起,逐渐滋生物欲化的价值倾向。

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已经超出了家庭范畴,这是由社会发展、经济转型等引发的社会公共问题。要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问题,需要政府、学校、家庭、社会等多方面的力量集聚起来,形成合力,共同构建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体系。

(一)以政府为主导,为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创造条件和提供保障

“在人类的教育体系中,家庭教育是一个基础性系统,它直接影响到学校教育的起点和水平,也决定着社会教育的整体面貌,家庭教育与国家、民族、社会利益紧密相连。家庭教育已经从私有空间走向公共空间。”因此,我们必须意识到,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问题已不再单纯是家长的问题、家庭的问题。如果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处理不好,他们对社会的报复将会在未来的10—20年间显现出来。政府要采取措施,为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创造良好条件和提供保障。

1.建立和完善相关法规政策,实现家庭教育的法律授权介入。首先,国家要制定政策,保障外出务工的家长有一定的接受家庭教育指导和对子女进行家庭教育的时间。时间保证是加强农村留守儿童父母进行家庭教育的基础。国家要制定相应的法规或条例,规定使用外来务工人员的单位,必须保证有子女的外来务工人员有一定的时间对子女进行家庭教育,并将此作为对用工单位的考核内容。其次,建议出台《家庭教育法》,强制父母承担起教育孩子的职责。

2.大力发展地方经济,为农民工就近就业创造条件。农民为了改善家庭的经济状况,在没有更多经济来源的情况下,只好选择外出打工。因此,要变留守儿童为非留守儿童的有效办法就是大力发展农村地方经济,提高农民本地就业率,让农村富余劳动力就近就业,让他们白天可以打工挣钱,晚上又能回家照顾孩子,保障儿童家庭教育的完整性。

3.重视家长教育,强化农村留守儿童父母的家庭教育观念。政府要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多种形式宣传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让家长认识到父母不仅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还是他们成长的终身导师,强化农村留守儿童家长的教育责任和家庭教育观念。同时,政府可以通过相关组织机构为务工的家长定期举办家庭教育讲座,改善父母的教育行为与教育方式,让他们能更好地承担起对留守子女的抚养和教育责任。

(二)以学校为基础,搭建家庭教育平台

在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的情况下,学校教育显得更为重要。因此,学校要承担起责任,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

1.学校要采取多种措施,促进家校合作。学校要利用自己的特点与优势,采取系列措施,搭建家庭教育的平台以帮助家长。如可以举办家长学校,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时间,以提升家长的家庭教育能力;可以规定家校联系日,要求家长必须给孩子打电话;可以利用家长返乡时间召开家长会,让家长了解子女在学校的情况,并为家长提出一些解决问题的建议;可以举行亲子互动活动,让孩子说出自己的心声,让家长真心体会孩子的心声,了解孩子的需要;可以要求班主任老师为每一位留守儿童建立成长记录袋,让家长随时了解孩子的发展状况。同时,学校还要对留守儿童进行亲情教育,让他们体会到父母外出打工的艰辛,学会感恩父母,避免孩子把自己所有的问题都归罪于父母,造成亲子关系疏离。

2.学校教师对留守儿童多一些关爱。在以考试成绩为评价标准的压力下,学校教育难以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教师难以有更多的精力给予留守儿童特殊的关爱,甚至有时还会因为他们学习成绩差而放弃了对他们的教育。因此,学校要重视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加强对教师的培训,提升教师的整体素养,让教师认识到留守儿童问题是在二元经济体制下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正视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不要对留守儿童存在偏见,更不要对他们贴标签,要意识到他们是处境不利的弱势群体,对他们多一份关心与关爱,以弥补家庭教育的缺位。

3.教师教育中增加家庭教育内容,提升教师的家庭教育指导水平。农村留守儿童家长总习惯于把教育孩子的希望寄托在学校身上,甚至把更多的家庭教育责任推给了教师。当他们遇到教育孩子的困惑时,他们希望能从教师那儿获得更多帮助。但是,许多年轻的教师还未成家,自己根本就不懂得家庭教育,更难以给家长有效的指导。建议高等师范院校在教师教育课程中增加家庭教育的内容,并把家庭教育课程列为师范生的必修课程,让师范生在职前教育中对家庭教育知识有一定的了解,掌握一定的家庭教育指导方法,以便在入职时能够很好地应对儿童家庭教育中出现的问题;同时,对教师的职后培训也要增加家庭教育的培训内容,让教师掌握一定的家庭教育知识,不仅可以提升教师自身的家庭教育水平,更重要的是可以促使教师对家长教育孩子进行科学合理的指导。

(三)以家长为主体,切实发挥家庭教育的功能

1.家长要敢于作为,履行教育子女之职责。农村留守儿童家长要树立“子女不教,父母之过”的责任意识。不要以“自己文化程度不高”为借口,推卸对子女教育的义务和责任。因为,家长文化程度的高低并不影响对子女的教育,无论是法律上还是道义上,父母都有教育子女的义务和责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十条、第十一条、第十二条等对父母对孩子的监护责任和教育义务都作出了明确的规定。既然让孩子来到这个世界,就要负责任地让孩子健康地成长与发展。

2.家长要不断学习,提升自己的整体教育素养。要对孩子实施教育,家长首先要完善自己。因此,外出务工的农村留守儿童家长要有学习意识,主动参加打工地所举办的家庭教育讲座,利用闲暇时间与其他家长多交流,通过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和教育素养。家长要认识到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与发展的`重要性,逐渐改变“重养轻教”的教育观念,学习一定的家庭教育知识和教育子女的正确方法,对子女进行合理有效的家庭教育。

3.家长尽量改变外出时间与外出方式。农村年轻父母要尽量改变外出的时间,在孩子成长的关键期,父母最好不要外出。因为“孩子在幼年时期如果没有得到父母的教育、抚养和亲情,他的性格、个性会受到影响,除了遗传因素外,情感的缺失可能会使他们的人格发展出现很大的扭曲和变形,对儿童的社会化过程产生不良影响,因为这些影响是潜在的,人们一般不易察觉,从而造成很多无形的损失”。另一方面,在留守儿童社会支持系统研究中发现,“不同的支持源对不同的留守儿童群体的支持方式和支持功能存在差异。有研究表明,青少年主要从母亲那里获得肯定支持,从朋友那里获得陪伴支持与亲密支持。在各主要支持源中,母亲对留守儿童的支持作用更为重要。”

4.加强亲子沟通,全面关心孩子的发展。家庭对儿童的社会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感受亲情是留守儿童社会化的必备条件之一,留守儿童只有感受到父母的关怀,接受父母的爱,才懂得关怀他人和付出爱。因此,家长要全面关心孩子的发展,在给予物质关怀的同时还要关注孩子的心理感受、情感发展。外出务工父母要加强与留守儿童的亲子沟通与交流,要多给孩子打电话,打电话的内容不能只局限于嘘寒问暖和学习,要鼓励孩子坚强面对现实生活。家长最好是多抽空回家或利用寒暑假时间让留守儿童到城市与父母团聚,感受到父母的爱,避免儿童因“亲情饥渴”出现心理危机。

(四)以社会为载体,形成关爱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合力

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需要社会各界动员起来,齐心协力,共同关注留守儿童的问题。一方面,要大力发挥各级社会组织的作用,承担起对留守儿童家长进行家庭教育指导的服务功能。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媒体的作用,宣传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利用大众传媒开展家庭教育咨询,帮助农村留守儿童家庭解决实际困难。同时,还要充分发挥共青团、妇联、村委会等组织的作用,开展“代理妈妈”“代理爸爸”等志愿者活动,完善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监护体系,共同为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与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学前儿童家庭教育论文三

【摘要】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也是孩子最早接受思想道德教育的课堂。家庭素质教育是整个素质教育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孩子学习能力的培养、性格的塑造、道德品质的形成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家庭教育不能只重视孩子的文化知识教育,要把培养孩子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放在首位。认识家庭中素质教育的特征以及如何进行实践对孩子的成长有着积极的意义。

家庭是社会的基础和纽带,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随着素质教育在学校的广泛推广,家庭该如何对孩子实施素质教育,已经越来越是一个值得探讨和研究的问题。家庭,作为教育的重要阶段,应该及时接受新的教育理念,转变旧的教育观念,以孩子的全面发展为己任,加快素质教育的全面推广。

家庭在实施素质教育时,应该有它的入手点和主要内容,除了对青少年持之以恒地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以外,还要侧重于以下几方面:

自信心是相信自己成功,成才的基本前提,是对自身能力的科学估价。自信才能有主见,才能做出他人未做之事。缺乏自信心,就会产成心理上的自我鄙视、自我否定、自我挫败。因此说自信是人生的关键。每个青少年都应树立自信,受挫不气馁,失败不灰心,顺利不自负。适应社会,努力奋斗,实现自身价值。要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家长必须要转变教育方式,放手让孩子去面对挑战、经受锻炼,在实践中增长才干,培养自信和能力,培养独立性,塑造独立人格。家长要经常鼓励孩子,在他们取得进步的时候,遭受挫折的'时候,畏缩不前的时候,缺乏信心的时候,面临新的挑战的时候,都需要家长及时地给予鼓励。家长的鼓励对孩子的健康成长会起到很大的作用,当孩子得到家长的支持和鼓励时,内心会产生愉快的感受,会增强成功的信心和渴望成功的愿望,会把家长的鼓励转化为内在的激励和动力,不断鞭策自己,不断向新的目标努力。家长的鼓励要实事求是,一分为二,注意方法和时机的选择,既不要夸大成绩,也不要低估能力;既不要空洞说教,也不要盲目鼓励。要用中肯的语言,客观的分析,优秀人物的成功经历来教育、鼓励孩子。吃得苦中苦,方知甜中甜。意志坚强,不怕困难,百折不挠,开拓进取是一个人优秀的品质,这种品质是艰苦锤炼形成的。世上的任何事情,要想获得成功必须经过奋斗和努力,克服这样那样的困难有时要付出很大的代价,没有吃苦的精神是不能到达胜利的彼岸的。现在的物质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许多家长就不愿让孩子吃苦了,有的家庭在物质生活上过于迁就他们,宠爱他们,使孩子不能吃苦、意志薄弱、害怕困难,经不起失败和挫折。要培养青少年的吃苦精神,一方面在家庭生活上提倡艰苦朴素、不奢侈、不浪费、不贪图安逸、不追求享受,养成俭朴的家风。另一方面要积极鼓励他们乐于吃苦,自觉地向学习中、生活中、劳动中、体育锻炼中的困难作斗争,向我挑战。当他们取得进步和成绩的时候,就会认识到吃苦的意义和价值,就能主动去吃苦,而不会害怕和躲避吃苦了。

兴趣不是天生的,是在活动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也是人对客观事物所持的一种积极的心理倾向,是学习的催化剂,它表现为人对某一事物所产生的好奇心和吸引力。这种好奇心和吸引力能促进人的思维发展,成为学习、工作、事业上的一种强大的内驱力。孩子不爱学习,大多数觉得学习没有乐趣,所学的知识太陈旧。如果家长能够为孩子提供一些好玩的、有趣的、应用的知识,孩子学习的积极性就会大大提高。家长要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用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考虑孩子的个性差异,实施有针对性的教育。人家的孩子买新衣服,自己的孩子也买新衣服,人家的孩子上特长班,自己的孩子也要上特长班,人云亦云,不知所云,全然不顾孩子自身的特点。在孩子所学的知识中,总有这一项或几项是他比较喜欢的,家长要充分肯定、支持,对孩子的进步,要积极鼓励,大力表扬,使孩子产生动力。父母可以充分利用与孩子在一起的时间,通过玩耍、游戏等活动调动孩子的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还可以经常带孩子走出家门,在大自然中学习,使孩子对科学知识有一种向往,对文化学习产生兴趣。从而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有了动机,人就会有奋斗的方向,才会朝着这个方向自觉地努力。家长不能忽视孩子的心理需要,根据自己的"意图"设计孩子的学习目标,使孩子把学习视为别人强加在自己身上的负担,被迫而学,即"为父母学"、"为教师学"。因而在学习上缺乏上进心,这是许多孩子成绩不如意的重要原因。因此,家长要重视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动机,懂得学习重要性。孩子一旦懂得了学习的重要性,便会自觉主动地去学习,这比家长天天催逼孩子去学习的效果不知强多少倍。

良好的学习习惯指的是在学习中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它可以使孩子自觉地、主动地寻求获取知识,同时,还有助于思维能力的发展和综合能力的全面培养家庭要教育孩子遵守纪律、维护社会秩序、保护环境、尊重劳动、尊敬师长、服从管理、热爱集体、照顾老人、敬爱父母、同情弱者、帮助别人。要教育孩子树立远大理想、热爱祖国,关心人类的前途和命运。要不断提高他们分辨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提高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能力。在这样的引导下,孩子逐步强化了自我教育的意识,提高了自我能力,加速了良好习惯的养成。学习是一种艰苦的事,即使是聪明孩子,想不费力气便取得好成绩,那也是不可能的。何况现在大多是独生子女,从小就是家中的"小太阳",缺乏艰苦和独立生活的锻炼。家长平时应注重锻炼孩子的坚强意志,该让孩子做的事一定要让他做,孩子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正是磨炼其意志的绝好机会。家长应抓住机会,鼓励孩子顽强拼搏,用自己的努力去解决问题,如果孩子从小就培养成一种良好的意志品质,那么,无论今后在学习、工作、生活上遇到什么艰难曲折,他都能经受得住考验。

总之,家庭教育是个性教育,是在亲情氛围里进行的,家长可以更好地观察、关心和教育孩子,有利于和孩子进行感情上的交流,意见的沟通,教育具有针对性和时效性。但有不少的家庭在教育子女问题上遇到不少困难,教育效果不理想,其主要原因在家长身上。家长的期望值刚开始不要提的过高,,要懂得青少年的心理发展特点,要懂得教育规律,采用科学的教育方法。所以,推进家庭素质教育,首先要提高家长的素质,家长要不断加强自身的学习,学校也要重视对他们的培训。另外,家长还要正确处理好与孩子的关系,家长既是养育者,又是教育者,要切实负起这两种角色的责任。在家庭里要建立起平等、民主、和谐的家庭关系,家长要善于倾听孩子的意见,放下架子,成为孩子的老师和朋友。这样,中国的家庭教育迈向素质教育的目标会更快一些。

[1]《基础教育与教学研究》

[2]《教育理论》

学前儿童家庭教育论文四

孩子一出生是一张白纸,我们每名家长都想在上面勾勒出最美最炫的蓝图,我们从曾踌躇满志,豪情万丈,但随着时光的流逝,孩子的逐渐长大,这一切却淡化了许多。作为一名家长,一名教师我认为家庭教育对于孩子的成长成人具有关键的作用。

家庭教育问题自古以来就受到人们的关注,随时代的发展,人才的需求更广,要求更高。

1 家庭教育是教育人的起点和基点

家庭教育为孩子接受幼儿园、学校的教育打好基础。在孩子入园、入校后,配合幼儿园、学校使其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得到全面发展。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家庭教育第二个特点是连续性。孩子出生后,从小到大,几乎2/3时间生活在家庭之中,朝朝暮暮,都在接受着家长的教育。这种教育是在有意和无意、计划和无计划、自觉和不自觉之中进行的,不管是以什么方式、在什么时间进行教育,都是家长以其自身的言行随时随地的教育影响着子女。其潜移默化的作用相当大,伴随着人的一生。

1.2 家庭教育及时性。家庭教育,比幼儿园、学校教育要及时。常言道:知子莫若父,知女莫若母。家长与孩子朝夕相处,对他们的情况可以说是了如指掌,孩子身上稍有什么变化,即使是一个眼神、一个微笑都能使父母心领神会,故此作为父母通过孩子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能及时掌握此时此刻他们的心理状态,发现孩子身上存在的问题,及时教育,及时纠偏,使不良行为习惯消灭在萌芽状态之中。而幼儿园、学校之中,教师面对着几十个孩子,因时间及精力所限,不可能照顾到每个孩子的特点,容易出现顾此失彼的现象。因此家长对孩子进行正确的家庭教育既可以使孩子在进入幼儿园之前形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为接受集体教育奠定了很好的基础,又可以弥补集体教育的不足。

2 良好的家庭教育是造就21世纪人才的重要条件

今天的儿童是21世纪的主人,儿童的自下而上保护和发展是提高人口素质的基础,是人类发展的先决条件。提高全民族素质,要从儿童抓起。能否把这一代孩子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这关系到国家是否后继有人的百年大计。福禄贝尔还说过:“国家的`命运与其说是掌握在当权者的手中,倒不如说是掌握在母亲的手中。”这句话很有哲理性,它深刻地挑明了家长在教育子女中所起到的作用。

3 良好的家庭教育能优化孩子心灵

抓住具体的日常琐事,帮助孩子认识辨别社会中发生的是是非非,让他们具体地感受到真善美光明的一面,可以帮助孩子增强扬善除邪的正义感,从而抵制丑陋阴暗面对孩子心灵的侵蚀。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有了健康的细胞,才能有健全的肌体,细胞有病,就会引起肌体发病。古人云:“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的“齐家、治国、平天下”观点就是这个道理。

良好的教育方法,能够将孩子学习的兴趣、情绪、感情和智慧都投入到学习之中,获得最佳学习效果。方法是打开孩子知识大门的钥匙。父母在坚持正确的教育内容前提下,要达到预想的效果,就必须选择科学的教育方法。家庭教育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3.1 注重实践:俗话说:“吃一堑,长一智。”教育孩子也是这样的道理,让孩子自己去吃一堑,自己去长一智。所谓的吃一堑就是孩子的实践。所谓长一智,是指在实践中获得真知。反过来讲,没有实践就很难猁真知。父母应该做到孩子自己能做的事情一定要让孩子自己去做,做的过程,也就是实践的过程,长知识的过程。

3.2 以身示教:孩子的模仿性很强,而这种模仿是缺少鉴别能力的,只要是感兴趣的,他们就模仿。如果父母做法是正确的,长期影响下去孩子就学好;如果父母的做法是不正确的,长期影响下去孩子就不容易学好,甚至养成不良的行为和习惯。

3.3 情感陶冶: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爱心和理解要比其它任何技巧、理论和科学方法都重要。就是说家庭必须是和睦的,友善的,充满了爱心的,让孩子在愉悦的环境中,心情舒畅,茁壮成长,也就是说,要给孩子营造一个充满了爱和理解的良好环境。父母的和睦,本身就是对孩子的教育,家庭的和谐气氛,将使孩子的性情得到陶冶。如果不是这样的话,会给孩子精神上带来巨大的痛苦,心灵上造成巨大的创伤。情感是对孩子的“宽容”,这种宽容,绝不是对孩子的放纵,而是在理解的基础上冷静思考,思考过后的有针对性教育。

另外家庭教育还存在着许多误区如: 不重视家庭教育。 很多父母以为教育是学校的事,所以理所当然就推卸掉了自身教育的责任;许多父母认为,只要把孩子拉扯大,自己的任务就算完成;还有父母认为,养孩子只要不断地投钱就行了,其他一概不管。这样的父母根本不懂得家庭教育的作用,不重视自我教育。家长言行不一的教育其实比没有教育更糟糕。很多父母封建等级观念重,喜欢独裁,不愿降低身份,不愿民主,不愿接受新思想,这直接导致家庭教育无法公正,客观的进行。

总之家庭教育占有重要地位,因为它不仅是孩子成长大厦的根基,而且会伴随孩子的一生,我们只要方法得当,不要跨入误区,我们定会成功。

学前儿童家庭教育论文五

(一)研究对象与数据的采集

本研究以武汉市流动儿童和城市本地儿童家庭中10至12岁的儿童为研究对象。通过多阶段分层抽样的方法选取武汉市江汉区展览馆小学等10所学校的四年级、五年级和六年级1000名小学生为调查对象。运用问卷调查的方法收集资料,调查内容包括儿童家长背景特征、家庭背景特征(greenwoodandhickman,1991)、家庭教育目标、期望(rosier,1993)、家庭教育内容(赵雨林,20_)、家庭教育投入、家庭教育方式和家庭教育执行者(annettelareau,20_)等方面。

(二)样本基本特征

本研究共发放问卷1000份,回收921份,回收率是92.1%,有效问卷853份,占回收问卷的92.6%。问卷由儿童的父亲填写的占57.0%,由儿童的母亲填写的占43.0%。其中武汉市城市本地儿童家庭634户,占有效样本的74.3%,流动儿童家庭219户,占有效样本的25.7%。按照籍贯分布来看,流动儿童家庭来自湖北省的占78.4%,来自河南省的占5.6%,来自江西省的占4.0%,来自湖南省的占2.8%,来自四川省和重庆市的占2.2%,其余7%来自安徽省、福建省、广西省、河北省等地农村地区。流动儿童家庭中,父母外出务工的年限均值为13.2年,来到武汉务工的年限均值为11.3年。

(三)变量说明

本研究的变量内涵主要依据已有的理论和研究成果进行界定。包括儿童家长背景特征和家庭背景特征、家庭教育目标、教育期望、家庭教育内容(赵雨林,20_)、家庭教育投入、家庭教育方式和家庭教育的执行者等8个方面共26个可测度变量。儿童的家庭和家长背景特征包括儿童家长性别、年龄、教育程度、务工年限(限流动儿童家庭)、家庭收入、家庭结构等方面。家长的性别引入了虚拟变量,用“0”代表男性,“1”代表女性;家长的年龄采用家长实际年龄测度,为连续变量;家长的教育程度采用实际受教育的年限来测度,为连续变量;家长的务工年限采用家长到武汉务工的年限测度,为连续变量。家庭背景特征包括家庭的成员数、是否是单亲家庭、家庭收入三个方面。其中家庭成员数采用家庭总人口数测度;是否单亲家庭引入虚拟变量,用“0”表示“否”,“1”表示“是”;家庭年收入用7个等级测度,用“1”表示家庭年收入在10000元以下,用“2”表示家庭年收入在10001~30000元,用“3”表示家庭年收入在30001~50000元,用“4”表示家庭年收入在50001~70000元,用“5”表示家庭年收入在70001~90000元,用“6”表示家庭年收入在90001~100000元,用“7”表示家庭年收入在10万元以上。家庭教育的主观行为。本研究将家庭教育的主观行为操作化为家庭的教育目标、对儿童的职业期望以及对儿童的学业期望三个维度。家庭的教育目标是家庭对儿童教育总体上要想达到的目标,本文将其分为三类:自食其力的人、有文化且富有的人和对社会有很大贡献的人;将家庭对儿童的职业期望分为四类:军公教领域从业、法医科领域从业、商业领域从业和其他;将家庭对儿童的学业期望分为5个等级:初中及以下、高中、大专、大学本科、研究生。家庭教育内容。本文的家庭教育内容采用赵雨林20_年提出的家庭教育的“三道家庭教育图谱”,将家庭教育的内容分为“为生之道”的教育,即以生命健康为核心的生理卫生、营养健康、安全防护和运动能力的家庭教育;“为人之道”的教育,即以生命价值为核心的人格尊严、心理健康、道德礼仪和人际交往的家庭教育;“为学之道”的教育,即以生命智慧为核心的学习方法、思维能力、科学素养和人文修养的家庭教育。

(四)数据分析方法

本研究首先运用汉德科克和莫里斯(hand-cockandmorris,1998,1999)的相对分布法,以城市本地儿童为参照组,流动儿童为比较组,比较流动儿童和城市本地儿童在家庭教育各维度上的概率分布密度差异,从而得出流动儿童与城市本地儿童的家庭教育的差异。其次,运用弗莱舍(fleiss,1981)的比率比较的标准化方法,以城市本地儿童为标准组,计算得出流动儿童家庭教育与标准组之间的差异数据,然后运用回归分析法,以家庭教育差异为因变量,以家庭禀赋特征如家庭收入、家庭子女数量、家长教育程度、家庭环境等特征作为自变量,比较流动儿童与城市本地儿童家庭教育的差异,分析导致这种家庭教育差异的影响因素。

(一)流动儿童与城市本地儿童家庭教育行为的比较

流动儿童和城市本地儿童的家庭教育目标、职业期望和学历期望在统计上没有显著差异。表明流动儿童家庭和城市本地儿童家庭在教育期望和教育目标上趋向一致。教育期望和目标是家庭对子女在教育上的主观行为表现,它体现的是家庭在教育上的追求和期待。大多数流动儿童家庭和城市本地儿童家庭一样期望子女获得大学本科以上的教育学历,期望子女成为有文化、对社会有贡献的人。流动儿童家庭在主观教育行为上与城市本地儿童家庭的无差别性,是流动儿童家庭在城市中社会化的结果。流动儿童的家长长期在城市打拼,耳濡目染城市的生活气息和生活方式,因此逐渐形成了与城市本地儿童家长相似的教育观念。同时显示,流动儿童家庭与城市本地儿童家庭在教育投入上存在显著的差异。无论是教育费用的投入还是教育条件的投入,流动儿童家庭都不如城市本地儿童家庭,这显示了流动儿童家庭在经济状况上不如城市本地儿童家庭。尽管流动儿童家庭在教育主观观念上(期望、目标)与城市本地儿童家庭是趋同的,但反映在实际的投入行为中,流动儿童家庭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实际在教育上的投入普遍偏低。

(二)流动儿童与城市本地儿童家庭教育内容的比较

在生命健康教育中,流动儿童家庭在生理卫生、营养健康和运动能力方面的教育不够重视,比城市本地儿童家庭落后。流动儿童和城市本地儿童的家庭教育在这三个方面的差距较为明显,特别在运动能力上,差异更加显著,与城市本地儿童家庭相比,流动儿童家庭更加轻视儿童的运动能力。但流动儿童家庭和城市本地儿童家庭对儿童安全防护方面的教育都非常重视,在统计上没有显著差异。显然,在生命健康教育中,流动儿童家庭很重视儿童的安全防护教育。流动儿童家长很清楚陌生的城市里有复杂的交通和社会环境,对儿童进行安全教育是最必要的。因此安全教育受到家庭的重视。在为人之道教育中(见表2),流动儿童家庭在心理健康教育和道德礼仪教育上与城市本地儿童家庭相比显得不足,两类家庭在这两个方面的教育上有显著差异。而在人格尊严和人际交往方面,两类家庭没有明显的差别,统计上也不显著。两类家庭在儿童做人的教育方面差距在缩小,流动儿童家庭为了让儿童更好地融入流入地,能够在流入地更好地生存下来,重视对儿童进行人格尊严和人际交往方面的教育,体现了与城市本地儿童家庭相融合的趋势。在学习之道教育中,流动儿童家庭与城市本地儿童家庭相比,在学习方法、思维能力、科学素养和人文修养等方面的教育上都比较落后。特别在对儿童进行思维能力和人文修养方面的教育上,与城市本地儿童相比,流动儿童家庭明显表现出很大的差距。通过对两类家庭教育内容的比较,可以得出:两类家庭在家庭教育的内容上存在显著的差异。与城市本地儿童家庭相比,流动儿童家庭在家庭教育内容的落实上比较落后,不及城市本地儿童家庭重视。但是,流动儿童家庭在安全防护、人格尊严和人际交往三个方面的教育呈现和城市本地儿童家庭教育相融合的趋势,两类家庭在这三个方面没有显著差异。

(三)流动儿童与城市本地儿童的家庭教育方式和教育执行者的比较

从家庭教育方式看,流动儿童家庭与城市本地儿童家庭有显著差异。尽管两类家庭中大多数家庭偏重于民主型的教育方式,但城市本地儿童家庭比流动儿童家庭在教育儿童的方式上更加专制,流动儿童家庭比城市本地儿童家庭更加溺爱和放任。从家庭教育执行者来看,流动儿童家庭的教育执行者与城市本地儿童家庭显著不同。流动儿童家庭以父亲为家庭教育的主要执行者,城市本地儿童家庭则以母亲为家庭教育的主要执行者,此外,以祖父母和外祖父母为家庭教育执行者的家庭,流动儿童家庭比城市本地儿童家庭要少很多。

根据上述分析结果发现,流动儿童与城市本地儿童的家庭教育在以下四个方面具有显著的差异:家庭教育的投入、家庭教育内容(包括生命健康教育、为人之道教育、学习之道教育三个方面)、家庭教育方式和家庭教育执行者。本文下面将深入考察家庭教育中流动儿童与城市本地儿童有显著差异的方面。取上述四个方面六项两类儿童差异值的绝对值为因变量,即把流动儿童家庭教育投入、家庭教育内容(包括生命健康教育、为人之道教育、学习之道教育三个方面)的相关项值减去城市本地儿童家庭同类型项值的和的平均值(取绝对值),对家庭教育方式中的溺爱/放任式和家庭教育执行者中隔代教育执行者(祖父母、外祖父母)分别引入虚拟变量,用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的溺爱/放任和隔代执行教育的虚拟数值减去城市本地儿童家庭的同类项值的和的平均值,得到流动儿童家庭与城市本地儿童家庭教育的差异项,把它们作为因变量。同样把流动儿童和城市本地儿童的家长教育程度、家长工作时间、家庭子女数量、家庭收入和居住环境的差异以及家庭结构作为自变量,进行回归分析。

(一)研究结论

第一,流动儿童的家庭教育主观行为与城市本地儿童趋向一致,并且部分家庭教育内容落实上也开始出现融合。在教育期望上,流动儿童家庭与城市本地儿童家庭一样期望子女获得大学及以上的教育,并成为有文化且对社会有所贡献的人。在安全防护、人格尊严和人际交往等三个方面的教育内容的落实上,流动儿童家庭也开始呈现与城市本地儿童家庭融合的趋势。尽管流动人口的城市融入存在很多障碍性因素,但在教育方面,在家庭教育观念和一些家庭教育内容上,流动人口已经融入了住居地城市。第二,流动儿童在家庭教育的投入、教育内容、教育方式和教育执行者上与城市本地儿童存在显著的差异。流动儿童的家庭教育投入还远远落后于城市本地儿童,在课外书籍、家教、培优、特长教育等方面的费用投入与城市本地儿童的差距很大。而在家庭教育内容的落实上,除了安全防护、人格尊严和人际交往三个方面外,在三个维度的其他9个方面,流动儿童的家庭教育都不及城市本地儿童,反映了流动儿童在具体的家庭教育内容上的教育还比较缺乏的现状;在教育方式上,相比较城市本地儿童家庭,流动儿童家庭偏重于溺爱和放任的教育方式,溺爱式的教育和放任式的教育都属于不加管束和引导的教育方法,儿童处在心智成长的初级阶段,其认知能力和判断能力都很弱,需要成年人的引导和帮助,溺爱式和放任式的教育方式不利于儿童的成长和发展;在家庭教育执行者上,流动儿童主要由父亲执行家庭教育,而城市本地儿童主要由母亲执行家庭教育,且有相当比例的城市本地儿童的家庭教育是由祖父母和外祖父母执行的,这种情况在流动儿童中是很少见的,这与流动儿童家庭以“核心家庭”为主,城市本地儿童家庭多存在三代“主干家庭”的客观事实符合。第三,流动儿童家庭背景特征差异(以城市本地儿童家庭为参照组)是家庭教育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家庭经济收入、居住环境和家庭人口结构影响流动儿童的家庭教育投入;家长的教育程度、工作时间和家庭子女数量影响流动儿童的家庭教育内容的落实;家庭人口结构、家庭子女数量和家庭收入影响流动儿童的家庭教育方式;家庭人口结构影响流动儿童的家庭教育的执行者。在家庭教育上,流动儿童的家庭背景特征导致流动儿童与城市本地儿童出现较大的差异,并阻碍了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的城市融入步伐。

(二)对策建议

流动儿童的健康成长和发展离不开家庭教育这个载体,家庭教育是儿童社会化的重要途径。流动儿童从农村迁移到城市,既需要不断增长随着心智发展所需要的知识、技能,还需要获得城市生存环境中所涉及的知识、方法和能力。根据以上研究结论,提出以下对策建议。第一,通过立法构筑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的社会支持体系。目前我国还没有关于家庭教育的法律法规,家庭教育的主体模糊不清,但家庭教育是儿童健康成长和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可通过设立相应的法律法规,建立家庭、社会、学校相结合的多元化的家庭教育支持体系。强化流动儿童家长在家庭教育上的责任,让家长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并承担起在家庭教育中应有的责任。通过社区社会工作帮助流动儿童弥补家庭教育的不足。由于流动儿童的家长务工时间长、劳动强度大,并且教育程度较低,对儿童家庭教育有心无力,这就需要通过社区社会工作者提供社会帮助,来弥补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的缺口。加强学校对流动儿童家长家庭教育的指导责任,学校可定期开办培训班和讲座,引导流动儿童家长正确进行家庭教育。第二,抓紧落实户籍改革,消除流动儿童家庭与城市本地儿童家庭因二元结构造成的社会经济地位差异,提供公平公正的就业机会、工作环境、社会保障和收入分配,从根本上解决体制造成的流动儿童与城市本地儿童家庭背景特征的差异,从而实现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的城市社会融合。

学前儿童家庭教育论文六

对于小学生来说,家庭是其生活的主要场所之一,家庭成员是其交往的主要对象。家长是小学生感情上的依托者。因此,家庭是小学生个体社会化的极为重要的影响因素。

小学生;家庭;教育

家庭对儿童个体社会化的影响,有其自身独特的色彩。将此归纳为三点:第一,家庭教育的内容适合实际生活的需要,即属于生活的教育。第二,家庭教育是个别教育。知其子者,莫过其父。父母最了解自己孩子的个性,因而最能顺应其个性而利导之,使其个性得以充分发展。第三,家庭教育是感情教育。家庭是一个整体,它的一切方面都对儿童社会化产生一定的影响,但是不同层次的因素对儿童的影响程度是不同的。

父母的文化修养是影响小学生个体社会化的最主要也是最重要的家庭因素。家庭方面的其他因素,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由这一因素决定的。首先,父母的职业基本上就是由其文化修养决定的,而不同的职业又决定着其不同的经济收入,并进而决定着家庭的物质生活条件。其次,父母的文化修养,决定着父母对儿童所采取的教育方式以及对儿童的期望水平等。古人云:“士之子恒为士,农之子恒为农,工之子恒为工,商之子恒为商。”马克思也曾指出:“孩子的发展能力取决于父母的发展。”

父母对孩子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和教育态度,对孩子的个性形成会产生不同的影响。这已被多方面的研究和调查结果所证实。心理学方面的有关研究指出,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方式可分为三种类型:

(1)民主的或宽容的;

(2)权威的或独断的;

(3)放纵的或溺爱的。

第一种方式表现为父母对孩子的活动不仅予以保护,而且给予社会和文化的训练,对孩子的要求既给予合理的满足,又加以一定程度的限制,父母和儿童之间的关系表现得非常和谐。在这种教育条件下成长的儿童大多能形成良好的个性。如谦虚有礼貌,待人和善诚恳等。第二种教育方式表现为父母统管了孩子的一切方面,孩子几乎没有任何自由的余地,一举一动必须受到大人的限制。一旦孩子在某件事上犯了错误,父母便严加指责,甚至予以“武力制裁”。在这样的教育条件下,很可能使孩子产生严重的恐惧心理,常常为了逃避惩罚而说谎。同时,经常挨打骂的孩子,其性情可能变得暴躁或倔强、任性。第三种教育方式表现为父母对孩子百般宠爱,百依百顺,或者相反,对孩子不管不问,任其发展。在这种教育方式下成长的孩子,一般很难形成良好的个性。

家庭感情气氛是指在一个家庭中占主导地位的一般态度和感受。这种气氛是由家庭成员共同酿成的,但主要是受夫妻关系决定的。因为就现代家庭结构而言,小学生一般都是来自核心家庭的儿童。在核心家庭中,尽管还有亲子关系等,但这些关系都是由夫妻关系决定的。如果夫妻关系十分和谐,夫妻双方就都乐意付出时间和精力来培养、教育孩子,亲子关系也就相当和谐,父母与子女关系密切。这样的家庭气氛一般都是十分温暖融洽的。生活在这种家庭气氛中的小学生一般都有很强的安全感和幸福感。由此就非常有利于小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并使之向理想的社会化方向发展。反之,如果一个家庭中夫妻反目,感情恶化,关系紧张,夫妻双方都没有心思和精力去照顾孩子,有时甚至拿孩子出气,或者逼孩子亲近自己,疏远对方。生活在这种环境下的儿童,很容易产生焦虑、紧张和自卑心理(感到不如别的孩子幸福)而且缺乏安全感。这都会给儿童的社会适应和个性发展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

作为影响儿童社会化的一个间接因素,家庭生活条件同样是十分重要的。如果一个家庭的生活条件优越,就可以为孩子购置更多的发展资料(如书籍、报刊、智力玩具、学习机等等),还可以带孩子外出旅游观光,扩大儿童的视野,加速其社会化的进程。不过,父母在为儿童购置发展资料时,必须有选择地购买,而不能滥购,否则,一方面孩子应付不过来,另一方面对那些东西不珍惜。而且,有些东西甚至可能给孩子带来消极影响。

父母的教育方法要注意情感与理智结合,也要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此外家长还要学会欣赏与激励,学会批评与惩罚,协同学校教育、社会教育。除了重视学习外,家长要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让孩子能拥有一个良好的心理状态迎接属于他们的机遇和挑战。

学前儿童家庭教育论文七

良好的家庭教育不仅仅只体现在孩子的学习情况上,也在道德品质,日常行为习惯上得到体现。有温暖的家庭是学生认为人生最重要的事就是家庭重要性的表现。四、八年级学生把父母都作为最崇敬的榜样,也是以体现出父母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与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所以我们应该更加重视且完善家庭教育。

重视家庭教育,首先要让学生明白家庭的重要性,要营造一个有温暖的家,创造一个温馨,充满爱与幸福的环境。

调查显示“有温暖的家”排在学生认为人生最重要事情的首位,体现出家的作用,从古到今,很多文人墨客写诗作文时也总是要表达出自己对故乡,对家的思念之情,有李商隐“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的思念,也有杜甫在国破家亡时的一句“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所以家一直都是我们最重要的东西,我们一直都对这个避风港,这个温暖的地方充斥着感情。所以,在家庭教育中,最先营造一个温暖的家才是家庭教育的基础。

重视家庭教育还在于父母不断努力,在家中树立良好的榜样,成为孩子的崇敬对象。

从四年级到八年级,学生心中最崇敬的人都是父母,而第二第三位却受到改变。父母整日与孩子朝夕相处,最容易影响孩子,所以家长应当给孩子树立好的积极向上的榜样,对孩子认识世界,改变三观起到积极作用也是家庭教育的重要部分。孟母三迁只为了让孟子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与氛围,由于孩子不断成长,心智成熟,对崇敬对象也开始有了变化,难免误入歧途,所以家长要有引导作用,重视家庭教育。

重视家庭教育不能单单只看分数,也应该重视学生身体,心里等方面。

学生认为家长最重视的是成绩,说明家庭教育还没有完善。道德素养,日常行为也应该是家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道德的人,学习再好也终将受到社会排挤,所以在重视成绩的同时也要教会孩子做人,完善家庭教育。

重视家庭教育,首先要重视家庭,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父母也要不断上进,树立好榜样,全面培养孩子也要关心孩子,不断提升家庭教育。

学前儿童家庭教育论文八

在昨天看了看于正版的《神雕侠侣》,恰好看到大雕教杨过练剑,期间穿插着对于独孤求败的简介,于正写得肤浅,一个狗血爱情片的桥段就把独孤求败写死了,谈特效就伤感了,还是来谈谈论这片特效的时候我们在谈什么好了,一股脑接着“独孤”二字说下去吧!

电视剧看得杂了,剧情就会跳脱,一跳脱吧,就难免脑洞大开了。这会儿就又开始联想《活佛济公》里的一个桥段了,那个桥段倒也简单,一个书生因“礼教大防”把一个热情似火的黄花大闺女拒之门外了,书生居然在一个亭子里二百五般瑟瑟发抖了一夜,女子以此为傲,居然有了此生非他不嫁的念头,殊不知,书生眼里的她只会是恬不知耻的印象了吧!蒋先生说过一句很有名的话:娘希皮!不能青史留名也要遗臭万年。所以直到现在我一直记得潘金莲,记得妙玉却是最近的事了。

独孤乃是孤独之胞弟,因在外独自一个人闯荡,心性孤傲。孤独则与独孤失散多年,多年来独来独往,了无牵挂,直到两兄弟相逢相知,这才双双把家还。我们暂且把这个小故事理解为中国无数悲欢离合的一个缩影,喜极而泣始终是个喜剧,乐极生悲却不免沦为悲剧了。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伦理纲常一直深刻影响着中国人的言行举止,巴金先生的《家》三部曲以及曹禺先生的《雷雨》对此有过深刻的批判,通常而言,“孝道”和“妇道”是维系一个家庭最重要的精神支柱,千百年来,这个理论支柱几经修订,难免留下时代的烙印,而这些烙印却又和外来文化的交融有着莫大的关系。

区域经济不平衡导致的最大的社会问题除了民生,更多的则是透过意识形态日益改变着和冲击着人们固有的理念,时间与金钱等价的理念是个误会,却也总是让人们在前和时间两者之间做取舍。钱多了,时间却少了,长辈与晚辈之间的沟通被很强势的忽略的,人为的“封闭”让“空巢老人”,“留守儿童”一度成为时下较为热门的词汇,老人到死孩子都未能尽孝道,孩子犯事而未能负起教养之责。终究化为社会痼疾,影响深远。

很多人都相信是解决问题的良药,无论是情感问题还是经济问题,这种消极的解决方式哪怕是起作用也是缓慢的,甚至是无效的,在时间面前的无作为除了是对生命的浪费,更为重要的一点是进一步加剧了对个人认同的动摇。时至今日,乡下也还有生三个女儿还要生一个儿子的现象存在,传统观念中的“养儿防老”依然存在,在他们的理念中:只要孩子不被饿着那就可以了。他们把最基本的标准视为最高标准(虽然知道这也是很勉强了,可是中国人也总喜欢勉力为之。)越生越穷,越穷越生,一个无解的环,一个农民心里本能的危机感驱使着让他自己心安理得的事,追根究底还是经济问题,民生问题。

昨天去外婆家,一大家子都去了。吃过晚饭便又准备动身回家了,其间外婆多次喊我在这里多住几天,我以没有和我玩婉拒了。虽然每年都会去看望外公外婆,却也只是吃一顿团圆饭,聊聊天而已。这种代表着家族其乐融融的形式感让我好生厌恶,若真有心,又怎么会一年到头就去一次?外婆外公老了,去看望一次就少一次,长命百岁也只是可望不可即的念想,顺其自然的好,现在想想直截了当回绝了外婆的念想,实在是太不知事了!

人生有三苦:贪,嗔,痴,人生有三幸:安,乐,道。外公外婆辛苦了一辈子,到晚年却也落了一身的毛病,他们是幸运的,没有受着三苦的折磨,他们却又是不幸的,到了晚年都还得为油盐酱醋茶奔走,外婆都八十了啊,都时常能有菜市街口看到她的身影,外公心脏不好,年初动了手术,到现在都还在吃药。早年为着生计奔走,到了晚年却要饱受病痛的折磨,在药罐子里了却余生。

我理解的人生自然是很浅薄的,我理解的生活未免是理想化的,我脑子里的一切也都没有落到实处,代际间的孤独犹如一个无底洞,脆弱的伦理纲常维系着的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情社会啊!到今年之前我都还不知道外公外婆的名讳,我一直以为是“为尊者讳”的缘故,到前几天爸爸和我说起这件事才明了:这原来是家庭教育的问题!

推荐阅读:

  教育管理论文教育管理论文 创新教育管理论文(优秀9篇)

  精选大学生安全教育论文(精)(7篇)

  教育教学论文范文通用(二篇)

  关于教育教学论文范文简短(六篇)

  推荐大学生安全教育论文范本(3篇)

  精选教育教学论文范文(精)

最新学前儿童家庭教育论文(通用8篇).docx

将本信息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x格式
221381
最新学前儿童家庭教育论文(通用8篇)